面對霧霾,為什么大家的感觀和檢測的預報不一致,今日南京就在面對這種問題,省環境監測中心回應社會熱點。
記者在南京街頭看到,天地間灰蒙蒙一片。實時空氣質量指數(AQI)顯示,南京處于“輕度污染”狀態,同一時刻,江蘇13個省轄市中有7個處于“輕度污染”,而連日來全國多地也都出現霧霾。省環境監測中心專家昨天下午緊急舉行媒體答疑會,回答公眾關心的諸多熱點問題。
為什么近來不少地方出現污染天氣?
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張祥志解釋,這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為城市本身存在污染因素,比如工業排放、工地揚塵、機動車尾氣等;外因則是“由氣象因素引起”。秋季跨地域、大范圍的空氣污染一般由氣象因素或秸稈焚燒造成,今秋省環保部門對秸稈焚燒“死看硬守”,禁燒力度空前。從每天發布的衛星監測報告看,近來僅發現極少量秸稈焚燒火點。
記者了解到,影響污染物擴散的氣象因子主要為“風速”和“湍流”:冷空氣過境前,我省受低壓槽區控制,空氣對流不旺盛,風速較;近期江蘇上方大氣相對穩定,近地面還有逆溫層存在,相當于一個暖蓋覆蓋于江蘇上空,不利于湍流的形成。此前氣象條件非常不利于污染擴散,隨著昨天省內大部分地區開始下雨,這一狀況將有所改善。
如何看待官方數據與民間數據不一致?
有網友昨天發微博稱:“最近發現廣播新聞里發布的空氣污染指數和‘墨跡天氣’‘空氣污染指數’等手機軟件發布的數據經常各不相同,有時相去甚遠,而且我還經常聽到是測量儀器出故障的解釋。請問空氣質量數據到底是誰提供的?對于重要的公共信息你們能靠譜一點嗎……”
張祥志解釋說,對于空氣質量的監測,國家有一套嚴格的要求和技術規范,對監測點的選擇、采用什么樣的儀器、監測方法等都有詳盡細致的要求。“官方數據是根據國家技術規范采集而來的,各種手機軟件發布的數據是否按照國家統一的技術規范采集而來呢?”她打了個比方,同樣是體檢抽血,餐前餐后檢測結果可能就會相差很多。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w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