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制定國際食品標準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2014年度大會14日至18日在日內瓦舉行,來自170個成員國的約700名代表出席。本次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就是通過一系列新的食品安全國際標準,保證消費者能夠獲取安全、高質量的食品,同時保證全球公平的食品貿易。中國也派出代表團參加了本次會議。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建立,主要任務是負責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準則和操作規范的制定,保障消費者的健康,確保食品貿易公平。中國于1985年加入該組織。
本次召開的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年度大會,其中一項重要議程就是審議并通過一系列新的食品安全國際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秘書處官員湯姆·黑蘭德對媒體表示,制定統一的食品標準異常重要。他說:“食品安全和質量關乎我們每一個人,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都有責任。目前,國際食品貿易達到了每年約1.3萬億美元,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到國際食品貿易中。因此,制定國際化的、統一的規則變得尤為必要,食品安全不應因為國家不同、人群不同而出現標準不同。”
顯然,制定國際統一標準的目的,就是確保食物的安全和高質量。本次會議出臺的新標準中,有些是新設立的標準,有些是對已有標準進行的修訂。比如,新標準對食品中的某些有害成份做出更嚴格的限制,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鉛含量、大米中的砷含量、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牲畜體內的獸藥殘留量等;另外,新標準對某些產品的安全生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如對香料的種植、加工、儲存、運輸進行具體規范。世界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王韌表示:“我們需要通過不懈努力和擴大合作來應對農業和食品貿易領域出現的新變化。長期以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及時表達成員國的需求,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公平的食品貿易,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委員會將繼續與成員國一起做出努力。”
世界衛生組織副總干事福田敬二透露,明年“世界衛生日”主題就是食品安全。他說,在全球化的時代,人們希望對食品安全檢測有更多了解。
中國此次派出20余人的代表團出席會議,成員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工信部等。近年來,中國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參與力度越來越大,擔任了其中兩個橫向委員會的主持國,并積極參與其他多個分委員會的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現任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同時擔任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下屬的“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的主席。他說:“(中國)這樣一些積極主動的參與,對于加強和改善我國的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很有好處。第一我們知道了游戲規則,另外我們也知道了行情,各國的標準是什么樣的。這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適合于中國的標準。”
陳君石解釋說,對于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程度,并不能進行簡單的比較。事實上,發展中國家由于沒有能力制定自己的標準,所以較多直接引用國際標準;而發達國家常常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本國的標準。他舉例說,大米中鉻的含量,國際標準是每公斤0.4毫克,中國的標準則是0.2毫克,低于國際標準,就是因為考慮到中國人大米的攝入量比較大;而西方國家則對薯片、薯條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作出更為嚴格的限制。陳君石指出,對于中國來說,制定標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