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壓力,其主要壓力來自兩部分,即外部壓力和內部壓力。外部壓力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環境監測機構的開放壓力,尤其是面臨外國嚴格的環境監測機構;二是國內各部門、各行業監測站和部分科研院所的環境監測工作滯后,其工作狀況脫離實際、不合理。從目前來看,外部壓力的約束并不是我國環境監測工作滯后的主要原因。從根本上制約我國環境監測的發展因素是內部壓力。首先,在我國環境監測的性質、地位、作用和環境監測站的職能沒有經過法定程序來確立,法律法規嚴重缺失,外加上現行的環境監測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要求,脫離了實際。以上問題的積累阻礙了我國環境監測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的監測隊伍人員缺乏,設備老套,許多環境監測工作都只是追求表面而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資源配置不合理是環境監測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在環境監測工作的過程中,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是必不可缺的工具,若在這個方面做的不成功,就像物質失去載體一樣,即使監測隊伍的水平再高也不能完成環境監測的任務。另外,我國目前使用的環境監測儀歷史悠久,設備逐漸老化,監測出來的數據是不太可靠的,而且一些設備壞掉之后,無法進行維修,嚴重阻礙了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監測經費的投入少于預期的標準,使得設備的配備變得更加困難。
2016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50億
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多是中小企業生產的中低檔產品,技術水平一般,產品種類少,故障率高,使用壽命短。這樣使得監測頻次低、采樣誤差大、監測數據不準確,不能及時反映排污狀況,既影響環境管理的科學決策和執法的嚴肅性,又易挫傷企業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積極性。
對于現階段的問題,我們國家首先要加大對環保工作急需的監測技術的科研投入,把環境監測技術的開發列入環境科研重點領域。借助國家各種扶持政策,推進環境監測儀器的產業化和技術升級。同時促進監測儀器科研與生產結合,鼓勵環境監測儀器生產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技術合作,加快環境監測技術的成果轉化。
利用市場調控手段,促進環境監測儀器生產企業的重新組合,逐步改變監測儀器生產技術薄弱、投資分散、低水平重復、市場競爭力低的狀況,實現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形成一批監測儀器生產的骨干企業。同時產品要從中低檔向高檔儀器設備上調整,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
2012年我國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119家,較2000年的27家增長4倍;2012年行業實現產值99.78億元,較2000年增長近3倍;2012年行業收入規模為92.43億元,較2000年增長2.2倍。
未來2-3年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環境監測的投入,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市場將維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同期經濟發展速度。預計到2016年,整個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市場規模將超過25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