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近日發布《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放開服務性環境監測市場,凡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服務性環境監測業務,要創造條件,全面放開。
這是否意味著,與百姓密切相關的空氣、水等環境監測數據,都可以由民間來提供了?又該如何保證他們提供的數據準確可靠?記者了解到,江蘇作為全國第一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試點省份,此前已進行了兩年探索,我們不妨到這里尋求一些答案。
數千萬元市場全面開放
水環境質量怎樣?大氣污染程度幾何?隨著人們環境意識日趨高漲,對環境監測儀器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由政府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為主開展監測活動的單一管理體制,越來越難以滿足需要。
“由于環境壓力較大,江蘇對環境監測的需求更為迫切。”省環保廳副巡視員陳志鵬舉例說,2007年后,太湖安全度夏期間需要每天下湖監測,江蘇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數量全國第一,國控污染源監測點位也居全國前列,這些都對環境監測能力帶來了很大挑戰。以省環境監測中心為例,這幾年承接業務每年都以30%的速度遞增,監測人員捉襟見肘。
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其實對不少社會企業極具誘惑。雖然沒有具體核算過這個市場的規模,但省環保廳監測處處長張寧紅坦言,僅以省一級來看,估計一年的業務量要以“千萬元”來計。因此,在我省2012年啟動試點之前,省內市場已自發形成約30余家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
“掙錢活”都得交給市場干
社會監測機構可以做什么?在2014年2月省環保廳以1號文出臺的《江蘇省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環境監測業務能力認定管理辦法(試行)》中,記者注意到這樣的表述:綜合監測機構承擔“企業社會委托、咨詢服務及地方環保部門委托的專項環境監測任務,包括環評現狀監測、上市公司核查、污染場地調查階段監測、危險廢物監測鑒別、生態治理工程評估監測、企業自測自報、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清潔生產審核、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
那么,未來,環保部門下屬的環境監測機構與這些社會力量之間是否會形成一種競爭關系?陳志鵬搖頭否定。他預測,未來應當是“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兩者“互為補充”。他分析,與此次改革相適應,將來政府監測機構的職能需要重新定位,將重點承擔四項任務:對區域環境質量進行監測,給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對重點污染源進行監測,為監督考核提供依據;環境事故發生后提供應急監測以及協助省環保廳監測處,對社會監測機構進行監督規范、技術指導等。換言之,可以到市場上“掙錢”的活都要交給市場去干。
嚴格市場準入門檻成關鍵
環境監測交給民間,怎么保證數據公信力?
事實上,江蘇試點一年后,社會監測機構一下子從原先的30多家發展到90多家。陳志鵬介紹,江蘇的做法,首先是建立市場準入門檻。“這些數據與公眾緊密相關,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
江蘇將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分為兩類,一為綜合檢測機構,一為專項檢測機構。以前者為例,需具備條件包括:不少于20名在崗專職技術人員,其中高級職稱不少于2名;固定資產原值不少于600萬元,儀器設備現有價值不少于400萬元;通過計量認證的監測能力不得少于80項等。同時,每一位監測人員還必須通過理論及現場操作的培訓、考核,持證方可上崗;每兩年,省環保廳還要對社會監測機構進行能力認定,未通過認定的,其出具的數據一概不予認可。
市場的力量,也在倒逼企業自我完善。蘇州康達環境檢測機構是我省第一批通過認證的社會檢測機構。其負責人張峰告訴記者,為了讓客戶對數據放心,他們自己開發了一套“在線實驗室”軟件,將實驗全過程通過視頻實時在線播放,大客戶可以全過程見證,從而防止數據造假。他坦言,目前市場上不乏造假者,“有一次投標,我們出價200萬,竟然有企業出20萬,不偷工減料怎么可能呢?”他表示,作為守信企業,他希望市場能夠進一步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