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工作要求,全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將學校食品安全作為日常監管的重中之重,努力織牢“四網”,提升校園食品安全的監管效能。
一是明確各方責任,共筑食品安全“責任網”。根據《關于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的意見》和《湖北省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規范》,明確黨委對食品安全的領導責任,政府對食品安全的行政責任,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承擔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責任,教育部門承擔學校食堂食品安全行政主管責任,學校(含托幼機構)承擔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校長(托幼機構負責人)是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分管校長是具體責任人,食堂經營者承擔直接責任。通城縣根據相關規定出臺了《學校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明確學校(托幼機構)校長主體責任,實行“一崗雙責”。
二是聯合專項整治,共筑食品安全“監管網”。在日常監管的基礎上,為確保重點時段學校食品安全,在禽流感、春秋兩季開學前后、“兩考”期間,市、縣兩級前后4次聯合相關部門,針對學校(園)食堂及周邊的餐飲單位進行拉網式檢查,重點打擊無證經營、經營過期食品、違法添加、不執行進貨查驗等違法行為。凡是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為、未及時消除重大安全隱患的,一律列入“黑名單”,作為重點監管對象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在今年秋季開學期間,全市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2073人次,檢查學校校園及周邊食品經營戶1993戶,共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165份。通城縣從4月份開始持續組織開展對全縣學校(托幼機構)食品安全進行專項治理,由縣委、縣政府領導帶隊,鄉鎮黨委政府、教育局、食藥監局、衛計局、安監局、公安局等部門聯合行動,對140所學校、幼兒園食堂全部排查、督查到位,督促14所學校食堂進行擴建,30所學校食堂進行改建,6所學校食堂進行重建,2所學校食堂進行新建,查封2所幼兒園,關閉校內食品店32家,6所學校校長被問責。
三是開展提檔升級,構筑食品安全“防護網”。加大“明廚亮灶”建設。通過行政許可審批提前介入、現場監督檢查等形式,持續引導學校加大投入力度,改造升級食堂軟硬件,提升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今年市政府將“建設‘明廚亮灶’示范單位”列入市政府十件實事,各級執法人員親臨78所學校(園),現場為食堂設計改造進行指導,幫助食堂提檔升級,確保布局規范。全市已完成學校(托幼機構)“明廚亮灶”建設188家,其中,通山縣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聯合教育部門打造了58家校(園)“明廚亮灶”,實現“四白”:地白、墻白、頂白、器具白,安裝攝像頭272個、大屏顯視器58個,以24小時監控的方式實時接受監管部門和師生的監督。排查解決問題。通山縣局深入校園食堂排查安全隱患,按“每名干部至少聯系一所校(園)”的原則確定聯系點,87名干部走訪校(園)400余戶次,手把手指導解決了食堂布局、排水設計、索證索票、食品留樣、餐具消毒、食材儲存等112個問題。落實信息公開制度。我市學校食堂量化分級管理已全面開展,基本消除學校食堂證照不全的問題。對學校食堂進行動態評定,以笑臉、平臉及哭臉圖案顯示食堂等級,對食品安全評定結果集中向師生進行公示。并將標有食品安全信譽度等級、食品安全承諾、各項制度、監管情況等內容的食品安全檢測信息公示牌懸掛于學生就餐場所的醒目位置,接受師生監督。
四是強化宣傳培訓,構筑食品安全“共治網”。提升責任人員能力素質。為有效降低全市學校食品安全風險,建立和完善聯查機制,今年以來,通山縣舉辦由食藥監管部門、教育部門、學校三方聯合參加的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現場觀摩培訓會12場次,食藥監管人員、教育部門人員、各校負責人和食堂安全管理人員1210人次參加了培訓。提升從業人員責任意識。通城縣組織召開學校及周邊餐飲從業人員食品安全培訓會15場次,對學校及周邊餐飲從業人員宣傳講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知識,提高餐飲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牢固樹立餐飲負責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意識。提升師生安全意識。為了提高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全面開展了食品安全知識進課堂活動。結合實際制作了包括如何鑒別不合格食品、預防食物中毒、均衡營養等內容的課件和近年來我國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短片,約萬人次師生參與。課后,還通過黑板報、校內廣播、主題班會、發送食品安全宣傳讀本等多種形式,向學生深入宣傳食品安全知識,營造師生共同關注食品安全的氛圍。通城縣組織校內食品安全培訓5場,受訓師生3000余人,發放宣傳資料30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