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揚州寶塔社區工作人員收到一份來自揚大環境學院的“空氣質量報告”,數據顯示,該社區內空氣質量良好。原來,前段時間揚州大學環境學院碧水藍天協會的同學們走進寶塔社區,在社區里“自建”了一個環境監測點,進行多種空氣污染物的測量采樣。碧水藍天協會會長劉艾迪說,以后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們便可帶著儀器走進小區,為居民免費測空氣質量。
走進社區
大學生“自建”環境監測點
“寶塔社區是第一站,接下來我們還將走進更多的社區,為居民免費測量空氣質量。”談起活動初衷,劉艾迪坦言,協會成員基本上都是環境專業的,專業實踐性很強,近日老師布置了多項實踐作業,要求他們必須走出“課本”,在實踐中鞏固課本知識。經過討論,他們決定帶著儀器走進社區。
從學院實驗室借來儀器并作了簡單準備后,一行四人來到了第一站—寶塔社區。聽說揚大學生來社區“自建”環境監測點,轄區居民樂開了花。
來到社區后,劉艾迪和同學在社區門口架起支架,連上數據線,一個簡易的監測站就建成了,“這臺檢測器雖然簡單,但通過幾個小時的采集樣本,基本上就能檢測出空氣中的總懸浮微粒。”劉艾迪說。
檢測結果
三小時測出空氣質量良好
“我們使用的儀器采用的是濾膜捕集—重量法,用采樣動力抽取一定體積的空氣,通過已恒重的濾膜,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被阻留在濾膜上,根據采樣前后濾膜質量之差及采樣體積就可以計算得出結果。”劉艾迪介紹,受條件限制,正常測量采樣一次需要兩個半到三個小時。這次在寶塔社區檢測出的空氣質量為良好,對于具體檢測出的污染物,他們會請專業老師指導并給出建議。
據悉,碧水藍天協會還在揚子津校區里設置了多個環境監測點,定期檢測校園空氣污染狀況,給同學們的戶外活動提供合理化建議。劉艾迪說,參與此次活動的同學表示,作為環境學院的學生,他們希望能在小范圍內試點成功后,逐漸擴大監測范圍,并開始著手推行檢測室內空氣質量,并有針對性地凈化空氣。
業內觀點
學生監測的數值可信嗎?
一些市民表示,對于還沒有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自建”環境監測點,他們對測出的數值可信度表示懷疑。
對此,揚州市環保局總工程師惲立群介紹,此次揚大環境學院學生使用的儀器,環保局在10年前使用過,現在已經淘汰。不過,這種儀器可以監測出空氣當中的總懸浮微粒(TSP),對居民出行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不能測出更微小的顆粒,比如PM2.5和PM10。
目前揚州市分布有10多個環境監測點,這些監測點的監測儀器更加精準。監測點是如何運作,對PM2.5和PM10進行“抓捕”的呢?對此,市大氣自動監測室相關工作人員介紹,PM2.5和PM10監測儀器主要起作用的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切割頭,另一個是稱重器。
“環境監測儀器首先對外抽取空氣,切割頭將體積大于2.5的微粒‘切’除,將小于2.5的微粒留下,落在儀器內的一張膜上。然后,儀器將這一過程反復進行多次,這張膜上的PM2.5將會順著管子落到儀器底端的一個稱重器上,進行稱重。”工作人員表示,其實PM2.5和PM10監測的區別并不大,主要是切割頭不同,PM2.5的切割頭是“切”走體積大于2.5的微粒,而PM10的切割頭是“切”走體積大于10的微粒。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w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