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問題事關民生,然而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卻引發百姓對“舌尖上”安全的憂慮。我國從2009年開始實施《食品安全法》,隨著市場的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監管要求的不斷提高,該項法律的修訂也被提上日程。
新食品安全法引關注
2013年10月,在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開征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中,新增加了國家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規定。業內人士表示,幾易其稿后,今年5月15日,《食品安全法》最終修訂草案已經正式通過國務院的審批,預計新的《食品安全法》很可能年內就會正式推出。
廣東敬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歆表示,此次《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強調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同時加大嚴懲重處違法違規行為。其中第65條對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規定,是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的內容之一。
RQA中國區技術總監李峻煜表示,為保障食品安全問題,企業建立產品的可追溯系統十分必要,系統方案越詳細,召回的成本越低。但目前國內食品生產企業少有可追溯系統,即便有,照搬國外的較多,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
食品可追溯體系成焦點
5月12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法國農業、食品及林業部聯合舉辦、家樂福(中國)食品安全基金會協辦的“中法食品安全研討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此次中法食品安全研討會的主題為“叉子和筷子:質量和安全”,是繼去年年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勇與法國食品事務部部長加羅會談并共同簽署的“關于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之后的又一大盛事。
據悉,法國食品的溯源涵蓋整個食品供應鏈從農場養殖到市場銷售,即從農場到零售。這種方法已在法國農業系統中其生產商數目有限的特征下興起了10年。而在中國,由于國土遼闊,生產商數量龐大,食物在供應鏈中的品種繁多,實施這樣的系統將會相當復雜。但是在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升級的當下,完善食品可追溯系統又勢在必行。為此,中法食品安全專家在此次研討會上成立了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促進工作組,將在未來三年,考慮中國具體特點,在食物可追溯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上進行一些引導工作。
在本次會議中,中法專家、相關部門和企業討論并分享了各自在食品安全關鍵點和可追溯的相關經驗。據介紹,可追溯系統這一舉措在家樂福農超對接農產品[0.42%資金研報]上實施,顧客可以通過手機掃描產品二維碼,從而獲得產品信息。此舉提升了顧客的消費質量,能夠幫助消費者真正實現買的明白、買的放心。目前,家樂福30%的農副、生鮮類商品實現了農超對接。此外,家樂福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食品安全實驗室。
除此之外,日前中國智慧農業谷項目在蕭山簽約,由中國供銷合作對外貿易公司、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和北京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共同發起成立的全國可溯源農產品生產合作社聯合組織,將對供銷社系統內的70萬家農業生產合作社、食品加工企業以及對中國檢驗檢疫系統服務的10萬家農產品食品進出口企業進行可溯源技術改造,使之生產的產品達到可溯源的食品安全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建成全國可溯源農產品國際采購中心。業內人士普遍表示,這將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檢測市場發展提速
如果把時間往回追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催生了食品安全檢測服務市場的一次大發展,一時間擁有三聚氰胺檢測能力和資質的檢測機構門庭若市。今年“3·15”工業明膠替代食用明膠雖然在之前也被提及,但是檢測難度較大,這一問題仍然困擾著食品安全。
當前無可回避的現實是,仍然有較多的食品添加劑尚無有效檢測方法來測定,這也意味著新的市場有待突破,新的檢測方法的突破或將助推檢測服務市場的擴容。僅在衛生部2011年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第1-5批匯總)》中,在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有47種,其中尚無檢測方法的約20種;在食品中可能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有22種,其中尚無檢測方法的約有12種之多。
有研究機構預測,未來五年該市場的總體需求將迅速增長,小型化、低成本的國產儀器任重道遠。目前,食品檢測高端儀器市場仍然主要依賴外資廠商,如Angilent、ThermoFisher、日本島津等。外資企業技術實力雄厚、產品成熟穩定、品牌知名度高,但產品價格高昂,維護維修費用不菲,而且可供選擇的低配型號不多,對國內的設備采購方來說負擔很大。
檢測儀器國產化面臨技術和管理的雙重困境。以質譜儀為例,國內有機質譜儀的研制起步很早,但產品穩定性和售后服務欠佳,因此一直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盡管其中有歷史和體制造成的原因,但主要在于技術力量和資金等有限資源的分散,不能形成一股合力,借助市場的作用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如果國產檢測儀器能夠形成突破,其相對強大的性價比優勢,能夠滿足市場對低成本設備的需求,同時勢必對進口產品的價格構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