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住食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藥品“從實驗室到使用者”的每一道關口。記者23日獲悉,常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為驅動,以全面推進網格化監管為支撐,構建了一張安全保障網。截至目前,全市共發放小作坊登記證28張,27542家持證餐飲單位公示牌上墻,50家標準化菜場建立了快檢室。
今年以來,全市完成食品安全檢測抽檢任務17131批次,公示食品安全信息56期,收到藥品不良反應報告3330份,在產國家基本藥物品種抽檢覆蓋率已達100%,未發生源頭性重大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事件。
市食藥監局主要從五方面做到“智慧監管”。
一是強化源頭嚴防。會同市農委加強食用農產品源頭監管,督促凌家塘等批發市場開辦者履行市場準入、抽檢檢測等法定義務,監督銷售者落實入市食用農產品進貨查驗責任,不斷健全完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在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全面推行HACCP體系,加強對高風險藥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消除食品藥品生產源頭隱患。
二是強化過程嚴管。深化“四品一械”分類分級監管,加大專項檢查和“雙隨機”檢查力度,提升監管工作效能。遴選16個餐飲單位、餐飲集聚區開展“一點兩站”試點工作,打造了竹林南路“陽光廚房”示范街區,鐘樓區局在小攤販集中管理方面推行了雙桂坊美食街模式。
三是強化風險嚴控。加大了“雙隨機”檢查力度,“四品一械”共開展了290多家次抽查;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的分析和研判,不斷強化食藥安全風險防控力度。突出“三多兩特”,即圍繞“監督檢查中存在問題多的品種、舉報投訴多的品種、高風險隱患多的品種以及時令季節性特點、百姓節日消費特點”,開展食品抽樣檢驗,增強抽檢工作的靶向性和針對性。
四是健全智慧監管手段。搭建了市食品藥品監管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上下貫通、數據交互的綜合服務管理一體化服務,匯集了超10萬家企業,累計近1萬多條行權數據、5000多條監管數據及1000多萬條企業監測數據,并獲評2016年智慧江蘇食品藥品監管行業應用示范工程、2017年江蘇民生服務類優秀大數據應用示范項目。利用綜合監管平臺和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實現全程可掃碼追溯和大型餐飲企業的視頻監控,實現對食品藥品的監管追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為市民消費提供權威參考。
五是逐步拓展共治基礎。會同公檢法等部門起草了行刑銜接實施細則,進一步規范市場經營行為,對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案件聯查聯辦、快查快辦、嚴查嚴辦,嚴懲違法犯罪行為。今年查辦了“323”“518”系列注水牛肉案,涉案金額3700多萬元,刑事拘留20人,網上追逃5人,取保候審2人。建立“食話藥說”網上辟謠欄目,對“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等進行了辟謠,并進行正面引導和科普宣傳,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