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轉化為對美好生存環境的需求,更加關注所呼吸的空氣、所飲用的水和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成為瓶頸制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明顯“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籌謀劃,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中國氣象局遙感應用服務中心)副主任張興贏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行動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但張興贏也注意到,環境控制和生態修復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大工程,涉及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當下我國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出現了“散”“亂”和“自管自評”的問題,沒有形成合理、科學、規范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散”。目前,國家各個部門都有各自側重不同的生態監測網,如環保生態環境監測網、氣象生態環境監測網、林業生態環境監測網、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中科院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等,分別散落在不同的機構和部門,未能統籌資源,形成合力。
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亂”。生態監測要素沒有科學的界定、生態紅線劃定的范圍沒有科學的論證、生態監測的方法沒有規范的標準,造成目前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比較混亂,難以形成科學、規范、統一的高質量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
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自管自評”問題多。目前正在開展的部分監測,如大氣環境監測,這些年出現了一些地方監管人員對監測數據的造假行為,原因就在于監測、執法、評價均由一個責任主體來承擔,為了“治理業績”,就出現了各種對監測數據的干擾行為。比如,給環境監測儀器“戴口罩”,在監測儀器附近噴水降低監測值,等等。
“這些問題不僅增加了國家的重復投資,而且還會由于不同部門不同的監測結果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應。”張興贏說。
張興贏建議,盡快建立客觀、科學、統一的第三方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體系,并納入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當中。建立一個監測要素明確、監測方法科學、監測標準統一、效果評價規范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更好地推進生態環境有序、穩步地恢復和改善。
張興贏認為,應當統籌規范各部門現有的生態監測網絡,建立客觀、科學、量化的國家級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大數據體系。整合和規范現有各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同時充分吸納高科技的成果,挖掘國家現有衛星遙感資料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潛力,利用衛星遙感的長時間、寬覆蓋、科學性,使得國家級生態環境監測評價結果“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
“積極引導和培育生態市場經濟的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百姓的金山銀山,才能從源頭切斷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是需要成本的,如果綠水青山變不成金山銀山,那么,在市場生存法則的驅使下,難免還會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張興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