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銅陵市環境監測站和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站所合并”,成立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運行近兩年來,緊扣全市環境保護工作重點任務,以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和國控、省控、重金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為重點,堅持環境監測、環境科研為環境管理服務,認真履行環境監測職能,加大監測能力建設力度,不斷拓展監測領域,努力提高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服務的水平。
“努力實現‘三個說清’,即‘說清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說清污染源排放狀況、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真實反映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為政府決策和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公眾了解環境狀況提供環境監測信息。”市環保局局長汪慶輝對環境監測中心站的職能作此定位。
PM2.5數據7月1日起實時發布
4月25日上午,記者隨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梅建鳴來到位于市第四中學教學樓上的空氣子站,近距離了解PM2.5監測數據“出爐”過程。
在教學樓的屋頂上,記者看到豎立著一個外形像“火炬頭”一樣的儀器,梅建鳴告訴記者,這是監測PM2.5的采樣頭,也叫切割器,專門用來裝空氣樣本,“切割器就像篩子,只篩選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
切割器與空氣子站里的監測設備相連。PM2.5的監測原理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監測類似,是通過濾紙上的樣本進行分析監測。在他的指引下,記者看到了環境監測儀器里面的白色濾紙帶,紙帶上緊密排列著硬幣大小的黑色圓點。PM2.5等信息會以黑點的形式打印在紙帶上,紙帶上的黑點每小時形成一次,通過自動分析最后轉化成數據。這個數據就是特定時段內空氣中PM2.5的濃度值。
據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介紹,自今年7月1日起, 我市將啟用新的空氣環境質量國家標準,停止發布API(空氣污染指數)數據,取而代之的是AQI(空氣質量指數)數據,AQI參與評價的污染物在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和PM10(可吸入顆粒物)3項的基礎上新增PM2.5(細顆粒物)、CO(一氧化碳)、O3(臭氧)。API發布的是前一天中午12時到當天中午12時這24小時的污染數據,AQI是一個自然天中零點至24時的污染數據。“AQI采用的標準更嚴、污染物指標更多、發布頻次更高,其評價結果也更加接近公眾的真實感受。”
目前我市共建有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子站6座,為適應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監測項目的擴展要求,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已在6座子站安裝或加裝了新的監測設備,5月底6座子站開始試運行,7月1日起正式發布AQI數據。
具備飲用水109項全監測能力
銅陵長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整治,近年來一直被列入環保專項行動和銅都環保世紀行活動的重要內容。
隨著G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ICP—M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分析儀)采購到位后,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目前已具備飲用水源水質109個項目的全監測、分析能力。
據介紹,之前我市僅對飲用水水源60項指標進行監測,難以全面反映水質污染狀況。特別是有機物及稀有重金屬的污染情況,形成109項指標監測能力后,可以加強對水質有機物、重金屬污染情況的監測,能夠全面反映水質狀況。
109項水質監測內容包括pH值、高錳酸鹽指數、總砷、總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糞大腸菌群等。水質監測能力的提高,對銅陵飲用水源地保護、確保市民飲水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今年我市環境監測工作要點中明確,開展每月一次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工作,每月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基本項目、補充項目監測一次,開展飲用水源水質全分析。
視監測數據質量為生命線
“長江銅陵段、順安河、湖泊水質每月監測一次;地下水逢單月監測一次;全市環境空氣6個子站SO2、NO2和PM10每日監測,7月1日起展開SO2、NO2、PM10、PM2.5、CO和O3每日監測;17條交通干道和160個區域噪聲網格測點春季或秋季監測一次。”這是在今年我市的環境監測實施方案中記者看到的內容。
除了完成繁重的環境質量例行監測項目外,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還承擔有國控、省控、市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任務,還有農村環境、土壤環境、飲用水源等專項監測和應急檢測。
站所整合后,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研究動力,該站今年還將開展“銅陵市PM2.5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順安河流域環境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噪聲污染防治技術匯編”、“銅陵南部城區大氣污染現狀及治理”等4個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
“監測數據是監測工作的生命線,而數據準確與否是衡量監測站監測能力的重要體現。”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王飛介紹,隨著監測項目不斷增多,監測領域不斷拓展,技術要求不斷提高,環境監測在新形勢下必須強化環境監測能力,提高全員質量意識,以科學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在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取水樣的監測人員,平均一個月24天在路上,一年差不多要跑近1萬公里。測大氣的人員,不管酷暑還是寒冬,都要爬上上百米高的煙囪,呆至少半個小時才能下來。而正是這些工作,換來了環保的第一手數據。(本報記者 朱成林)